触碰右侧滑开
乌海: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15 10:47:26 作者:黄建飞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2024年以来,我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为载体,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探索建立各族群众全过程参与的“体验—认知—行动—认同”递进式培育路径,努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享的实践成果。

  打造沉浸式体验 搭建文化共鸣桥梁

  “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元体验场景,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民族团结的温暖。

  我市深挖文物资源,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依托馆藏特色文物,开展“石榴籽逛博物馆”系列活动46场次,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我市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打造黄河入蒙首站标识、母亲河主题雕塑和墙绘全景,推出《黄河在这里入蒙》系列纪录片,让各族群众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

  我市激活跨区域青少年交往交流,开展乌海市、锡林郭勒盟、淮安市三地青少年“小石榴籽民族团结”同心营活动,通过素质拓展、民歌联唱、葡萄采摘等实践,进一步打破地域隔阂、深化情感联结。

  我市以舞台艺术活化民族团结历史记忆,以“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等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创作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通过舞台艺术重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集体记忆,唤起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

  开展系统性教育 夯实思想认知根基

  我市通过开展“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持续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社会各领域。

  在干部教育中,我市分行业分领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15期,在各类主体培训班次安排相关课程39讲,覆盖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在国民教育中,我市实施“童语同音”计划,通过“小石榴籽”学堂等形式宣讲《我是中国人》《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经典故事210余期;举办“争做小小石榴籽 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猜等主题活动近600场次。在社会教育中,我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大赛,开展“百场百姓名嘴基层巡讲”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768场次。

  2024年以来,我市在全网发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信息2.8万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媒体发布信息570篇,省级媒体发布信息941篇,阅读量达2030万余次。

  推进实践性行动

  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

  我市以“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为抓手,助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我市扎实推进社区互嵌工作,搭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均等化公共服务;建设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覆盖53.21万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的便利生活。

  我市深入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上线“海勃湾数智零工市场”小程序,为2.8万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就业支持;开展“三送一解”活动,解决流动人口就医、上学等难题,打造“和美乌海·新故乡”服务品牌,举办各类活动6场次,覆盖各族务工人员1000余人次。

  我市全力推动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举办第七届马帮大会、“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及线路宣传推广等大型活动11场,“五一”假期异地租车率居西北地区首位。2024年,我市航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万人次,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23%、21%,并获评“年度航旅目的地”。

  注重成果性共享

  凝聚共同体价值认同

  我市通过开展“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多维融合激活文化遗产价值。我市创新“非遗+生态+节庆”融合模式,举办“乌海观鸟季・非遗雅集”清明市集、“黄河文化遗产月”等15场特色活动,参与的市民游客达12.3万人次;孵化“黄河陶埙”等5个非遗网红IP,非遗产品销售额达410万元。

  智慧治理提升民生服务质效。我市智慧治理平台累计处置事件2.1万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2%;认真落实四级信访代办机制,开展“局长下基层”“居民议事厅”等活动680场次,解决各类问题12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5%。

  文化浸润筑牢共同体根基。我市创排《三线印记》等8部原创剧目,开展惠民演出200余场;打造“民族团结号”主题公交专线10条、文化地标32处,推送公益短信156万条,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达5.8亿余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城市肌理,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归属和行动自觉。

  我市将持续深化“和美乌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性系列活动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拓展文化浸润载体、互嵌式发展路径、宣传教育矩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以有形有感有效的创新实践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崭新篇章。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3998316,邮箱:zwgkjdk@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