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右侧滑开
标       题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 111503000115543089/2023-06329 发文字号 乌海政办发〔2015〕77号
发文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信息分类 规范性文件
主题分类 其他
成文日期 2015-11-27 00:00:00 公开日期 2015-11-30 09:39:11 公文时效 废止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者: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来源: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浏览次数: 打印 保存 关闭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乌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乌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5年11月26日
乌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任务,全面推动观念、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发挥乌海市科技创新的带动引领作用。
       (二)基本要求。
       坚持服务大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技创新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主线,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合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的引进和联合,切实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我市实际,围绕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科技创新方向,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战略性技术跟踪储备及引导、推广和利用。
       坚持创新驱动与引才、育才、留才、聚才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注重吸引、培养、用好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区域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申请量平均年增长20 %以上,授权量平均年增长12% 以上,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以上。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创新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5家以上,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基地,完善创新平台管理系统,使自主创新基地在统一管理下形成联动优势。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落实创新驱动举措
       (一)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市煤焦化工等6家自治区级研究院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其责的经营研发实体,逐步与依托企业建立先进技术供需关系。采取奖励方式,引导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外知名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具有相关技术优势的大学在我市与自然人、企业、园区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各类国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予以资助和扶持,完善创新平台管理系统,使自主创新基地在统一管理下形成联动优势。
       (二)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予以奖励、扶持、服务,并在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大对我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提升园区、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环乌海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园区基地内产业集聚、产业链衔接、产业功能配套,显著提升园区基地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创新的理念推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注重先进科技成果、中小型科技企业引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建设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自治区级各类园区、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的补贴扶持。
       (四)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围绕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编制技术路线图,找准关键技术突破点,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引导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引导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努力突破焦炭气化、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施传统产业升级科技示范工程,围绕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通过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高新技术应用推广,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推动我市新兴产业由点状经济向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每年选择几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给予重点支持。
       (五)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投入热情。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优惠、创业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政策;落实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政策。执行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技术转移。
       (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科技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大院大所的联系与合作,推动由政府主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的市场化、项目化、企校(院所)地科技合作模式转变,推动产学研各方开展针对性互动合作。构建乌海市区域技术转移联盟,通过先进技术转移推动产业转移、结构转型。建立全市科技需求动态数据平台,依据全市产业集群分布特点及需求对口开展区域合作、企校地合作及国际合作。开展与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
       (七)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建立或引进科技咨询评估、科技风险投资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中介服务。明确各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枢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推动区域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服务。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建立功能齐全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和网上技术市场,积极寻求与其他地区相关技术市场达成合作意向,形成更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创办小微科技型企业,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规划、用地、资金、政策引导、信息分享等方面提供支持。
       (八)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指南发布、申报、立项、验收、绩效评价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及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强化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验收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验收报告公开和项目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强化对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绩效评价,试行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制度,加大项目审计和监督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专款专用。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项目经费的企业,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九)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出台专利资助和奖励政策。实施专利战略推进行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对新认定为国家及自治区级科技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和评估费、担保费、贷款贴息等给予一定补贴及扶持,形成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体制。
       (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获得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奖项,应用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共性关键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并支持企业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我市首次转化实施的,项目所在地要在项目立项、土地、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创新成果形成相关技术标准。
       (十一)积极推进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民生科技,实施科技惠民计划,以技术进步解决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网上成果交易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开展云计算应用平台、物联网技术研发等技术示范应用。
       (十二)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我市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注重吸引“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自治区“草原英才”在我市创新创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有效对接的平台,形成项目与人才的“双招双引”。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库,储备创新人才资源。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打造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平台,深入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对建站企业给予一次性补贴及扶持。落实人才工作政策,提升服务人才工作水平,对领军人才在科技研发经费、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优化创新驱动环境 
       (一)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级和各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比例不得低于法定增长要求。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和科技奖励等方面。各级政府要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
       (二)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制定出台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设立乌海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以市场手段配置科技资源,确保基金滚动发展、保值增值。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给予贷款担保优惠支持。鼓励商业银行设立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加强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抵质押方式等创新与推广。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搭建融资平台。
       (三)加强组织领导。市、区政府要成立乌海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分工协作的推进机制。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组建乌海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确保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区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单位及部门,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军分区、
           市纪委,市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
           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驻市单位。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1月27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上一条:

下一条:

政策解读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

Baidu
map